这个世界,不会有人完全懂你,你也不可能真正理解别人。面对差异,多数人会盲目判断,随意评价,对人对已,造成伤害。真正聪明的人,却懂得求同存异,对人对事不妄加评判,橫加干涉。一个人,想要得到别人的爱,就要先付出爱,想要得到别人的尊敬,就得尊敬别人。三国时期,法正才能卓越,谋略过人,但在刘璋属下任职时,受到多人排挤,郁郁不得志。但对过往的宿敌,法正一直无法释怀,经常找机会与他们清算。有人为此找诸葛亮告状,说法正为人狭隘,不值得一起共事。诸葛亮摆摆手表示,未经历过法正的过往,不能随意评价他的对错。刘备夺取益州后,派诸葛亮治理,诸葛亮刑法严明,当地人颇为不满。法正也提出不妥,可等诸葛亮说出缘由后,法正才理解了诸葛亮的做法,不再坚持。多年后,法正过世,刘备痛失关羽,心中愤懑,执意出兵复仇,无一人能阻拦,最后兵败夷陵。诸葛亮感慨万千:如若法正在世,定不会让主公遭此惨败。法正与诸葛亮性格不同,但却能共同辅佐刘备多年,缘于他们能容纳对方的想法。不加判断和理解,就对别人的做法说三道四,横加指责,是小人所为。真正高明的人,往往能包容别人的想法,在惺惺相惜中和谐共处,共同成长,彼此成就。有个答案说:尊重是无条件承认并接受对方所拥有的一切,不因自己的好恶而挑剔、指责和判断。有人以此为乐,多次诽谤比丘,说他长得像猴子,最后自己投胎成了猴子。盲目以自己的喜好,评判别人的长相,是对人的极不尊重。尊重别人,不要求事无巨细将心比心,但可以做到不歧视、不厌嫌。万物生而平等,能心怀悲悯,不嘲笑别人,懂得给人留尊严, 欣赏别人的不同,是一个人最大的修养。鲁迅和林语堂曾是多年好友,后来因选择不同,两人踏上了不同的路,一个以刀锋与敌人抗争,一个用文字记录时代。1936年,鲁迅病逝,林语堂发文:“鲁迅与我相得者二次,疏离者二次……吾始终敬鲁迅……”康德说:“我尊敬任何一个独立的灵魂,虽然有些我并不认可,但我可以尽可能的去理解。”每个人来到世间,带有不同的使命,就如同星星和月亮,一个耀眼,一个平凡。就像有人喜欢喝茶,有人喜欢咖啡,有人喜欢凉白开,各有各的道理。真正的成熟的人,懂得世间的不同,理解个体的差异,不苛责,不求同。每个人的经历不同,立场不同,对同一件事的看法也不一样。如果仅从自己角度出发,就会自私狭獈,无法交流,最后出现双输的局面。它们一个认为自己先上的桥,一个觉得自己年纪大,互不相让,在桥上打起来,最后都掉进了河里。试想一下,两只山羊若能站在对方角度想一想,岂不是都可以平安过河。可如果能多些善意,多替对方想想,交流起来就不费吹灰之力。清朝礼部尚书张英的家人在修房子时,因地基问题与邻居发生矛盾,争执不下,被告上了县衙。张英得知后,马上修书一封:“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读信后甚是惭愧,连忙让出三尺地界。邻居也感动不已,效仿为之,就有了著名的“六尺巷”故事。遇事总站在自己角度,人人都有道理可讲,谁都不会认输。如若跳出固有认知,才会发现,世间之事,大多没有对错之分,只是立场不同而已。每个孤独的灵魂,都想从被看见中,找到存在感,找到生存的意义。一个不被看见的人,心情抑郁,会做些出格的事,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耶利哥城里有个税吏长叫撒该,因个子矮小,不被人们喜欢,撒该心中很是难过。后来经过努力,撒该成为当地有名的财主,可人们却称他为罪人。一天,耶稣经过此地,为了能被耶稣看到,撒该爬上很高的树。耶稣笑着对他说:“撒该,快下来,今天我必须住在你家里。”旁边有人不解,耶稣说:“今天救恩到了这家,因为他也是亚伯拉罕的子孙。人子来,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一句“亚伯拉罕的子孙”,瞬间化解了撒该多年不被理解的郁闷,和过往的自己和解。他把欠穷人的钱4 倍奉还,还把大多财富分给了穷人。因为被理解、被看见,曾经的罪人打开心扉,善意满满。梵高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但路过的人只看到烟。”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别人的样子,并不是他真实的样子。不被理解的人,散发的能量消极、悲观,无法与自己、与生活和解。而被看见的人,身上带着善意、温暖,他们的内在潜能不断被激发,在正能量的氛围中,会变得越来越好。一个人的伟大,并不是无所不能,而是历经沧桑后,学会了不以自己的三观要求别人。愿你我也能在平凡岁月中,修得一颗慈悲包容之心,活成真正的强者。
|
CopyRight © 2016-2022 HuaChaoqq.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起飞页提供免费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