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男朋友,死在了「戒同所」+ 查看更多
“我是男人,我喜欢的人也是男人,他死在我怀里,他没有病。” 这是一个关于同性,关于爱情的故事,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或许,你听说过戒同所吗? 顾名思义,就是帮助喜欢同性的人戒掉“同性恋”的地方; 大部分戒同所都在打着治病的旗号,做着违法的敛财生意。 在戒同所里,他们“治疗”的手段很简单,主要是以下几步(引用,侵删): 第一步,断水断食,“医生”会把握好度,即使脾气很倔真的不吃不喝,最后也会被强行灌进食物。 第二步,电击疗法,在太阳穴通入电极,然后看GV(男同性色片),一有反应就通电。 第三步,循环播放,强行看GV或AV,在看异性时必须要有生理反应,看同性不能有一点生理反应,否则就拳脚相加扇耳光。 第四步,反复洗脑,强调同性恋乱交会得艾滋病。 像是监狱一样,被限制人身自由。 每天还要大声地喊出“同性恋有病,我恨同性恋”之类的话。 这一系列的治疗,说白了,就是所谓的“医生”通过暴力的手段对同性恋的控制和打压。 对“患者”实施严重的精神及身体折磨,使之极度恐惧,逼迫其成为“异性恋”或者“无性恋”。 这世俗本就是一个巨大的戒同所。 可似乎还不够,所以一些违法机构抓住家长反对同性恋的心理,化身“正义”的使者,为家长提供一份“安心”。 而那些认为同性恋是病的家长,亲手将孩子送进无底深渊,他们只要求结果不在乎过程。 作为同性恋群体的一员,我并不是提倡同性恋,也不求所有人理解。 只是,我不明白,明明是违法犯罪的事情,为什么对象是“同性恋”就变得“理所应当”甚至“功德无量”了? 作为个体,每个人都有选择和谁在一起的权利,同性恋也只是两个灵魂相互依靠。 只要不伤害他人,他们就不是恶人。 他们背负着父母的反对,世俗的眼光和无端的谩骂,尽管他们也是有血有肉渴望自由牵手和表达的人。 大学时,曾有一位唱歌很好听的学长,由于家庭原因,他性格有些内向,不爱说话,也不喜欢笑。 音乐就像是他的精神寄托,他会参加每一季的校园歌手大赛,也会定时在K歌软件上发布作品。 慢慢地积累了不少粉丝,也算是有一点小名气,但这样平静的生活被一段恋爱打破了。 那天他录了歌,是莫文蔚的《慢慢喜欢你》,背景图是他和另一个男孩子,文案写着“我们恋爱了”; 随之而来的有很多祝福,但也收到了不少私信,言语中充满讽刺。 刚开始这一切并没有打断他们恋爱的步伐。 他依旧经常在微博上分享他们的日常,合照,美食等等。 本来是一段幸福的故事,可经常收到的讽刺谩骂私信渐渐让他不再乐观。 一次聊天中,他满脸疲惫地说: “我只是喜欢了一个男孩子,我又没有干涉任何人的生活,为什么那些私信让我觉得,我好像做了什么‘十恶不赦’的事情?” 内心的煎熬和道德的权衡,在他的身体里像一阵毒气反复发酵。 他终于还是被摧毁了。 他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真的病倒了。 应了私信里一遍遍骂他“去死,有病”的话。 桌上的检测报告和药瓶十分醒目,他们好像在自嘲,又好似在无声求救。 和我同专业的一个男生,他的朋友圈大约四分之三都是女孩子。 而我眼中的他,也确实不像其他男孩子。 几乎每天逛操场,都能遇见他和两三个女生有说有笑地在一起,她们亲切地称呼他为“闺蜜”。 一米八几的个头,喜欢喝奶茶,朋友圈里是美食和摆拍,经常发伤感日记,听的还都是女团歌。 很多时候,还会因为打饭时食堂阿姨少给了一个饺子,而发朋友圈吐槽。 但这并不影响他的阳光善良。 他学习刻苦,唱歌跳舞都很棒,对于院校级的活动积极参加,对待朋友也是有求必应。 在一次校外演出中他认识了现在的男朋友。 那个男孩并不出众,但从他口中得知,他们相处得很好,有共同的爱好和话题,两个人会共同努力,至少开心也充实。 你看,这一切本就合情合理温暖有爱,性别不及两颗有温度的心重要。 目前网络环境似乎对同性恋越来越友好,可现实却依然很难。 数据表示,我国保守估计的同性恋人数大约为5000万,大部分正在承受着别人的不理解,每一次悄悄的试探都被当作怪人,于是不敢向外界坦白。 还有少部分被当作病人,送去了戒同所。 有时候觉得,这个世界真的很奇怪。 很多父母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没有按照自己幻想的样子长大,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超出了世俗规定的“乖巧懂事”的范围; 于是就觉得自己的孩子得了病,得了病就得治。 所以有了“杨永信”、有了“豫章书院”、有了“戒同所”。 他们不曾试着理解孩子,不曾想着怎样言传身教,甚至缺席了孩子的大部分成长过程; 等到孩子长大了,逃离了他们的价值控制,又想着花钱寻找捷径。 可是,因此产生的悲剧已经不少了。 有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有人因为发声而被打击报复。 世界上本不该有如此糊涂的父母,更不该有如此违法敛财的不良机构。 世上本不该有戒同所,每一个与众不同的生命都不该在无形的硝烟中落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