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
一个人,是君子还是小人,看这四点+ 查看更多
一个人,是君子还是小人,看这四点
+ 查看更多
作者:慈怀兹心
2022-06-05 17:07
两千年前,子贡曾问孔子:“何为君子?” 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意思是,以义为根本,依礼来行事,用谦逊来表现,凭诚信来完成。 君子之貌,从来都是以德为主,以行为先。 颜回“陋巷箪瓢,不改其乐”,可称君子; 柳下惠身抱女子,坐怀不乱,可称君子; 季布一诺千斤重,言出必行,可称君子。 对于这些光风霁月、怀瑾握瑜的君子,人们都是一直敬仰有加,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士绅商贾,对其都有无数赞美之词。 而君子之风,也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君子之德,亦影响着中华数不清的仁人志士。 《菜根谭》有言:“君子之心,青天白日。” 一时君子易,一生君子难。 越是迷惘之时,越要问问自己,心在何处? 越是彷徨之际,越要看清真实,坚守本真。 人活一世,一切皆是外物,唯有品行会伴终生。 ![]() 君子不器 子贡曾问孔子:“老师啊,你说我这个人怎么样?” 孔子回答说:“你,就像一种器皿。” 子贡说:“是什么器皿呢?” 孔子说:“瑚琏。” 自贡有些沾沾自喜,因为瑚琏是在祭祀时才被使用的一种尊贵礼器,孔子此言无异于夸他是国之重器。 可孔子却道:“君子不器。” 这一句”君子不器”,让很多人不能理解。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想成为理想中的自己,“成器”仿佛是所有人的追求,可孔子却说,“不器”才是君子所为。 其实,孔子所言“不器”,并不是指“不成器”,而是指“不为器所限”。 《易经》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很多人在成器之路上,常常会被器所役,从而被局限,变得故步自封,那君子之德,君子之行,便无处彰显。 而“不器”,便是要超越名利的束缚,超越世俗观念的束缚,让生命不再受限。 王阳明很小的时候,便想做圣贤。 世人皆以为他是在痴人说梦,可他内心却甚是坚定。 为了寻找圣贤之道,王阳明曾在“侠客、骑射、辞章、修仙、礼佛”这五件事情上都迷失方向, 这五件事,虽对他帮助甚大,可终不是圣贤之道。 直到三十五岁那年,他因仗义执言,得罪了刘瑾,被发配到了贵州龙场。 落得如此境地,他开始反思:“仗义执言却被发配龙场,行君子之事,却被小人陷害,难倒追求圣贤之道,终是错了?” 内心激烈的冲突,让他不断思索自己的道路,终于在一个晚上,他悟道了。 他说:“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向外物寻求真理,永远无法直达,道其实就在每个人心中。 其实,所谓的君子,在也是“道”的一种体现,在心不在行,在德不在言。 《庄子》说:“通于一而万事毕。” 为君子者,应当从心所欲,而不是局限于一隅,纠结于一时。 世界很大,心若自我设限,则百处受阻,百事不可为;反之,心若得解放,百事可为,百业可成。 而这,便是“君子”一生的格局。 ![]()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中有云:“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当遇到问题,或者面临选择,君子会首先以道义的标准去衡量,最后做出选择;而小人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获利,这是君子和小人思考问题或者做选择的时候的最大区别。 因为关注点不同,所以他们的格局与思维也不尽相同。 三国末年,曹魏伐蜀。 邓艾用瞒天过海之计,以偏师之力而灭亡蜀国,攻入城都。 他遵循东汉将军邓禹的作法,借天子名义,任命蜀地官吏,又效仿司马懿,修高台作为京观,用以宣己方之功。 邓艾本意是为了伐吴造势,对降将册封是彰显我方恩德,修筑高台为了让东吴畏惧我方威严。 他毫无私心,一举一动皆为国为民。 然而,邓艾的举措,却刺激着伐蜀总指挥钟会。 钟会虽是军队总指挥,可这次却寸功未进;本是士族门阀,却输给了寒门贫民。 这一切,让钟会抑郁难耐。他为夺取功劳,修改了邓艾给司马昭的书信,将邓艾的上表改得傲慢无礼。 然后趁机向司马昭诬告邓艾谋反,说他擅权妄为,悖逆不道,已经露出叛乱的苗头。 司马昭本不相信,于是派监军卫瓘警告邓艾,钟会趁机煽风点火,造谣中伤,让司马昭大为光火。 于是,司马昭下令派监军卫瓘逮捕邓艾父子,用槛车将其押送回京。 随后,钟会为了更大的利益,被姜维蛊惑,反叛司马昭,却因消息泄露,被人杀害。 而朝廷让卫瓘主持大局,稳定蜀中局面,卫瓘为了独揽大功,于是派人将邓艾父子半路杀死。 邓艾实在没有想到,自己戎马一生,光明正大,最后却将性命丢在了自己人手中。 其实,邓艾有此结局,皆因他把注意力放在了天下,而忽略了人心。 连陈寿都评价他说:“邓艾秉性强勇,立功名,却不懂如何防患,以致于招来灾祸。他能深知远敌诸葛恪,却看不见自己身边的危险。”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与贪利重名之人相处,便要小心翼翼,小人会为了自己私欲,而不择手段,他们的目光只在眼前,而不重视大局未来。 曾国藩说:“与好利人同事,己必劳累。”与求利之人做事,自己必会受其拖累。 君子所想的,是自己的德行;思虑的是自己的忠义;而小人所关心的,却是获利多少。 真心与实意,虚心与假意,终会随着时间推移,演绎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所以,看一个人是否有君子之德,便看他对待利益的态度。 ![]() 君子之交,淡如水 庄子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君子之交,淡如水,方能长久;小人之交,虽然甘浓,却以名利为先,可一旦身陷谷底,或利益冲突了,立马就会义断情绝,甚至反目成仇。 所以,君子相交,贵真不归多,推杯换盏多次,也不如雪中送炭一次。 东汉有一为学者名为朱晖,他读太学时,结识了朝廷忠臣张堪,两人一见如故,甚是投缘。 张堪很欣赏朱晖的学问与为人,又兼两人是同乡,便有意提拔朱晖。 可朱晖却婉言拒绝,这让张堪更相信他的人品。 于是,便对朱晖说:“你是真正的君子,倘若哪日我身体不好,乘鹤仙去,愿把自己的身家与妻儿托付于你。” 当时朱辉并没把张堪的话当回事,也没有做出何承诺。 之后,两个人因为种种原因失去了联络,直到张堪去世。 张堪为官清正廉洁,家中少积蓄,妻儿生活非常拮据困难。 随后,朱晖闻讯赶来,向张堪的妻儿伸出援助之手,年复一年的照顾他们。 朱晖的儿子非常的不理解,就问朱晖:“您过去和张堪并无深交,为何对他的家人如此厚待与关心呢?” 朱晖道:“我与张堪虽来往不密,皆因我们信奉君子之交淡如水,况且张堪在生前曾有相托之言,我岂能不帮。” 其实,君子相交便是如此,他们待人真诚,没有卑躬屈膝的讨好,也没有似是而非的敷衍,有的只有将心比心的体谅和一言九鼎的诺言。 古人说:“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唯以心相交,友不失矣。” 当两个人的交往开始带有目的时,彼此情意中便会充斥着蓄谋算计,两个人注定经不起岁月的考验。 而“君子之交”,并不是要让两个人的感情如水一样淡,而是不含任何功利之心,相交自在。 唯有这样纯粹的感情,才能长久而亲切;唯有彼此珍惜,才能同甘共苦,不忘初衷。 ![]() 君子慎独 听过这样一句话:“有原则的人,一生富有;无底线的人,半世劳神。” 所谓原则,无论有人与无人,都要坚守;所谓底线,无论人知或不知,都要秉持。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一个人的时候,守得住本心,忍得住诱惑,才是身为君子最大的考验。 《玉堂丛语》记载,明代有一个官员,名叫曹鼎,任秦州典吏。 一次,他抓了一名绝色女贼,由于离县衙路途遥远,当夜就住宿在一座无人的荒庙中。 二次,月下,女贼千方百计地以色相来引诱他,曹鼎为提醒自己抵住诱惑,写了“曹鼎不可”四个字,以防失控。 这张纸被他多次撕了写,写了撕,最终未放纵自己,过了一夜。 慎独太难,所以才成了人们一生的修行。 要知道,在有人注视下与独自一人时,完全是两种不同的行为模式。 当有人关注时,人们往往顾及道德与法律的界限,考虑犯错成本,从而收敛约束自己; 而没人监督,自己的行为不被发现时,那一个人的真面目,才会逐渐暴露出来。 听过这么一句话:“独处时没有道德的人,才是无药可救的。” 真正的君子,无论是否有人关注着自己,都能从始至终,坦荡慎独。 这样的人,会时刻反思自己的言行,靠近人性中的善意,不会为了一个目的而放弃理性,哪怕无人可知,也会时刻守住自己的底线。 或许,慎独于他人来说是坦荡,可对自己来讲却是心安。 毕竟,只有经得起独处的考验,才能收获内心的安宁。 其实,君子的境界并不难,真正的君子是有操守的,而一个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依然恪守底线的普通人,也可称作君子! ![]() 康德曾说:“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君子”概念已是妇孺皆知,“君子”已不仅仅是一种人格的代表,更成为了一种思想范畴,一种文化底蕴。 世间之事,黑白皆有,是非常在,可君子行事,只凭良心,不较其他。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样的人很傻,可人活着,不就应该无愧于心,无惧于世么。 越是利益纠葛,越应该懂得底线;越是人情世故,越要明悟己心。 君子不器,知变通,晓真意,方心怀坦荡,通达清澈; 君子重义,知荣辱,晓是非,方兼顾知行,舍身取义; 君子如水,知平淡,晓虚化,方福祸与共,相交莫逆; 君子慎独,知底线,晓真心,方不欺暗室,处之坦然。 人这一生,都是自己的选择;生命一途,皆是自我的修行。 愿余生,你我能守得住底线,辨得了是非,以心如镜,活得明明白白,成为这一世真正的君子。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