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半夜,我刷到一条朋友圈:
“我好难受,该怎么结束痛苦”。
来自曾经关系挺好的小学同学,我的脑中嗡地一下闪过无数可怕的念头。
1
真相往往比想象更可怕。
整整一个小时,我听到了她噩梦般的记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已经感觉不到疼。”
“看我不顺眼就打。”
“骨头肿起发黑。”
“五岁那年打得最狠。”
“冬天拖到厕所里冲冷水。”
“离婚,复婚。”
“几十里路没有一盏灯,没人送。”
我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她想离开,永远地离开。
小学的她矮小但机灵,是一个狂热的追星女孩,喜欢四处交友,为爱豆打call,性子直,说话大大咧咧嘻嘻哈哈。
她的朋友圈,也都是开开心心地为她的偶像祝贺,分享各种网图。
可是在刚刚,我发现她的朋友圈主页,赫然一个“三天可见”。
我沉默了很久。
我们的聊天以“我妈来了,先不说了”结束。
昨夜,我在网上搜索有关家暴的问题,回忆着那些尘封的往事。
仔细想来,她以前有时,不,经常被人骂——“贼”。
只要有人丢了东西,矛头全指到她身上。
不知道为什么,但既然大家都这么说,懵懵懂懂糊里糊涂的我,也信了。
这并不需要成本,我也从未想过为什么。
现在才知道,人们都说童言无忌,但根本就是人言可畏。
2
今天早上起来,我努力思考着,一个十四五岁的初中生,该怎么拯救另一个十四五岁的初中生;
眼花缭乱的举报网站和举报电话,我无从下手。
我也想,算了吧,真是多管闲事,掌握的信息那么少,我能做些什么。
可真的就这样算了吗?
在b站询问数个律师无果后,我还是用短信报了警。
电话很快打过来。
现地址?
不知。
住址?
不知。
电话?
不知。
照片证据?
不知。
父母电话?
不知。
看着手机的通话记录,我愣住了,为自己幼稚的行为感到羞愧。
原来在这件事里,我真的一无所知。
我勉强回忆出她的姓名拼写,除了学校,我提供不了一点有效信息。
而她也不会主动提供,她只是淡淡的一句“一切都会过去的”。
无意让父亲得知了这个事情,他劈头盖脸就是一顿骂。
“小孩子家家管这些事做什么,这是人家自己的问题,你知道处理不好会使情况变得更糟吗,你还小,很多事情还不懂”。
我想他是对的。
那位同学在今天中午发来一条信息“我们已经没事了”。
我呆呆地盯着屏幕,不知道这是事实还是自我安慰。
随即向警方解释情况 ,我需要再花时间了解更多,尽量收集证据。
在打下“抱歉打扰到您们”后,我烦躁地把手机放在了一边。
3
我是一名抑郁症患者,曾经历过死亡才知道生的可贵,曾经历过隐忍才知道平静背后的撕心裂肺。
我曾深陷泥潭才会横冲直撞,想尽办法来救她。
可笑吧,有时候我们连自己都拯救不了,却妄想拯救世界。
此时此刻我不知道她正在想什么,正在做什么,正在经历什么,以及将来会经历什么。
我是小孩子,才会凭“一时冲动”报了警。
可原来光有冲动是没用的。
近期热播剧《江照黎明》中的苏睿,体贴周到,温文尔雅,光鲜亮丽的外表后面却是家暴、出轨、赌博、杀妻骗保。
四次背地谋划李晓楠的意外死亡,仅为获得保额一百万。
4
李晓楠遭遇家暴之后,几次想要逃走、离婚,都没有成功
数次死里逃生之后,她决定自救。
她是不幸的,但她又是幸运的,因为至少最后她确实逃离了家暴的深渊。
可是现实中,还有更多没那么幸运的人。
他们是谁的妻子,谁的丈夫,谁的子女,谁的父母,谁的家人,无从得知。
柴静的《看见》里有一章叫做《沉默的真相》,主题就是家庭暴力。
里面有这样两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一个没有当过弱者的人,不会体会到这种恐惧感。”
“人性里从来不会只有善恶,但是恶得不到抑制,就会吞吃别人的恐惧长大。”
碎去的玻璃不会再修复,企图将它拼起来,也只能是遍体鳞伤;
那些家暴里的受害者,他们终生都将守着那些破碎了的地方。
或许很多人依然会觉得我这个少年人幼稚,但是我依然想说:
如果你被碎片划伤,周身血迹斑斑,发声吧,不必独自缩在微笑的面具背后。
如果你周围有人在深渊里无法自救,请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伸出援手吧,不必在意那些否定你善意的言语。
我希望那些微小的呐喊能被发现,走出来,喊出来,我们可以听见,我们可以知晓,为身在恐惧中的人,带来希望的火种。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一切又归于寂静。
我编辑了一条朋友圈,点击发送:
“约好长大后一起拯救世界。”
长大后,我要拯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