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前男友是在我海外留学的时候,当时像没头苍蝇一样到处找房子租。
留学群里po出来有个房子离学校近,环境安全,价格还便宜。
虽然两位室友之一性别为男,还是当机立断就签了合同。
住进去第一天拎着大包小包,是他开的门,才惊觉这位室友不只性别有异,长得还很帅。
之后,两个人在一起的事情也算是水到渠成了。
读研其实是很枯燥的事情,有他陪伴我度过论文考试季,也算幸运。
最初相处的一段时间里,我做饭来,他洗碗。我听曲,他看书,维持着情侣的习惯,保留着独立的空间,过得还算逍遥自在。
感情慢慢变得诡异,是在半年之后。
我方才也说了,最初租住的房子里除开我前男友外还有第三人的存在,我们且称其为小甲。
三人一开始还能相安无事,但伴随着我和前男友感情越发浓烈,耳鬓厮磨你侬我侬,平日里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也就没那么云淡风轻了。
为了寻求更多的隐私和空间,我和前男友在新学期伊始搬离了三人的住处。
我们在靠海的地方租了个小公寓,过起了二人世界没羞没臊的恋爱生活。
终于,我们拥有了只属于彼此的时光。本以为能甜上加甜,品着品着却越发酸苦。
前男友是深圳人,在我之前处了个对象。
小姑娘年纪小,艺校还没毕业,就一心想往演艺圈发展。
虽然长得一般,但好在家里非常有钱。
有多有钱?这个问题我也过问我前男友,他说,大概十个亿。同时还透露,每个月光收租就有6万。
这一家子为了支持女儿的梦想,早早投资了文化公司,又是拍MV,又是办演唱会,一路把她往演艺圈里捧。
我前男友将她描述得如仙子一般,说她是他见过最特别的女生。
他说:“放到人群里,她不是最漂亮的,但肯定是最讨人喜欢的。”
讨人喜欢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感觉?我确实不懂。
后来,一个家境不错的异性朋友告诉我,讨人喜欢就是永远像一抹阳光,无忧无虑的。
富足而被宠大的孩子,是有底气去做很多疯狂纯碎的事的;而出生于平凡家庭的我,要为了找工作而头疼,更别说无忧无虑了。
对于这位富二代前女友,前男友的评价还包括:“她有时候不懂事,但出生于这种家庭,我能理解,毕竟从小就是个公主嘛”。
“真是个公主“ 这句话我从他口中听了无数次。
反倒我的节俭,我的厨艺,我的忍让,他觉得是理所当然。对于前女友任性的要求,他却觉得“可以理解”。
对我而言,因为贫穷没有了任性的资本,懂事才是生存之道。
在日记中他甚至写道:“这么优秀的人会喜欢上自己,觉得自己也要变得更优秀才行”。
酸楚和气愤一同袭来,到底是妒忌还伤心,我也分不清了。
如果说前女友只是我们感情裂纹的导火索,真正让我对他心灰意冷的大概是平日里下意识的言行。
例如,我会困惑他为什么能一直乐此不疲的和无数个女性保持友好的关系。
他的解释是,男生能笼络女生也是本事,凭借自己的魅力讨女生欢心,也是自身实力的体现。
世界上有一半都是女性,如果能把这些人也纳到自己的交际圈里,这不是一笔宝贵的资源吗?
他曾经不只一次的说过,有查别人家底的习惯。在和人交往之前,他会试探性的打听此人的家庭背景。
我第一次听他说的时候有点毛骨悚然,他却不以为然,甚至用很平淡的口吻告诉我,他曾经检索过“XX“的女儿,是国内一位高官的女儿。
有一次,他参加一场老乡聚会,挨个打听大家的幼儿园。他说,了解孩子的家庭背景,基本能以幼儿园断级别。
而后我在他日记里也发现,他曾仔细查找过前女友家人的资料,甚至记下了前女友见过的企业家名字。(例如:她几岁时见了某知名集团董事长)。
虽然身在海外留学,但他一心想回国走仕途。
平时不像其他同龄人蹦迪打游戏,他对看书倒是比较执着,看的内容也很专一,不是历史就是人物传记。
他常常说,个人的努力在大环境映衬之下无足轻重,也提到很多人功成名就都离不开亲人眷属的帮助。
按他的话来说:“有这种岳父还慌什么?”
我下意识的想反驳,但张口又停了下来。我能说什么呢,他说的难道不对吗?我只是觉得他的观念太可笑而已。
我出身平凡,无法给他更多的照拂,这就成了原罪。
而更该死的是,不管我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自己的家庭背景。
原生家庭就和气候变化一样,是我控制之外的事情。要把这种事情作为交往的条件,我始终无法接受。
有时候,他又显得特别矛盾。
比如,他看不起演艺圈的人,笃信三教九流之说,认为艺妓伶人都是上不了台面的人物,是有钱人家的玩具,是社会舆论的风向标。但却认为前女友砸钱买通告,一心想挤进演艺圈的做法是在“追求梦想“、”非常特别“。
再比如,他说自己对财富没有什么嗜好,老了就想看看书练练字。
他觉得商人都是剥削阶级,营造出一副世人皆浊,唯我独清的模样;但背地里却关注着前女友家庭企业的公众号,总想着能走捷径追求权利。
诸如此类的事情举不胜举,真是荒唐又好笑。
当我们沉迷于各种诱惑,试图走捷径,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一个人离毁灭就不远了。
跟他一起的一年多时间里,我经历了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双重打击。
我曾怨天尤人,觉得自己不管怎么努力,怎么改变,都是徒劳的。我曾也在这段感情里迷失了自我,让抑郁症又隐隐作祟。
如今,我终于释然了。他想要的我给不了,他心里的宏图大业也不会有我的影子。
分手的前一段时间他在重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很喜欢冬妮娅,他认为天真活泼的富家小姐冬妮娅才是保尔的真爱,其后不过是“正好”和“将就”罢了。
如今想起这段,我仍旧郁结于心。
但写到这里,又有了点新的感触。
在BBC跟拍的30年人生纪录片里有这么一句,99%的人都无法超脱原生阶级,但还是有那1%的人,跨越了阶级。这种人,我们叫他们“英雄”。
也许活着也未必就是为了一个结果,为了几行个人传记,为了几个形容词。
富有、有权、有势,爱也好,事业也好,生活也好,让我们迷恋又沉醉的,难道不是自己愈来愈清晰的头脑和努力追逐快乐的身影吗?
我坚信,真正的高手都不找捷径,而选择更难走的路。
那些想走捷径的人,最终往往都走了弯路。
终其一生我也无法变成冬妮娅,但能不能成为保尔,我想我可以决定。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