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冬季滑雪旅游注意事项
事实上北方一直都有暖气啊,甚至室内都可以穿裤衩。室外由于空气干燥,干冷的情况下,个人感受是喀纳斯零下二十度,也比上海湿冷的0°感受要好一点。

Tips:
穿着指南:冲锋衣裤、羽绒服、防雪防滑雪地靴、速干内衣、一次性内裤(冬季洗澡、晾衣不便)、高帮徒步鞋+雪套、徒步袜2双以上、分指半指防风手套、暖宝宝、护膝、墨镜+滑雪眼镜、有鼻孔透气的抓绒帽、遮阳帽
关于饮食
维吾尔族的人常吃馕、面条、青炖羊肉、烤羊肉,蔬菜类喜欢吃洋葱和胡萝卜,饮料主要是砖茶和奶茶。
哈萨克人吃马、牛、羊肉,爱喝马奶,也喜食抓饭,平时很少吃蔬果;
塔吉克人除了不饮马奶、不吃马肉外,其他的饮食习惯基本与其他民族大致一样。

Tips:
建议:部分人因个人肠胃的问题,可能会出现不适应当地饮食的情况,加上天气比较冷,建议带上肠胃药,感冒药,另外建议带一些干粮在路上补充下能量,比如巧克力、饼干等
滑雪活动的起源地?


斯堪的纳维亚?中国新疆的阿勒泰?东北那旮旯?
滑雪活动的起源要追溯到几千年前,那时人类从温带迁徙到寒带,为了生存,人类必须逐渐适应冰天雪地的高山丘陵地理环境,在雪地里行走而不至于陷入松动的雪地,更要在雪地里追寻猎物,滑雪活动就这样通过慢慢的改进发展,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并且也伴随着出现了一批诸如雪杖、雪板、雪橇等工具。

在瑞典和芬兰的沼泽地所发现的古代滑雪板,据考证是4000或5000年前的遗物;挪威境内靠近北极圈的地方所发现的公元前2000年的岩画上画着两个人着滑雪板之状。
普遍认为最早的滑雪活动起源地是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恐怕就是依据这里提到的事实吧。
Tips:
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指的是斯堪的纳维亚,又译斯堪地那维亚,在地理上是指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包括挪威和瑞典,文化与政治上则包含丹麦。这些国家互相视对方属于斯堪的纳维亚,虽然政治上彼此独立,但共同的称谓显示了其文化、语言和历史有深厚的渊源。芬兰、冰岛和法罗群岛等北欧国家因其与丹麦、挪威和瑞典相近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有时也被视为斯堪的纳维亚国家。

《隋书》中《室韦传》有文为证:南室韦北行十一日至北室韦,分为九部落,绕吐纥山而居。······气候最寒,雪深没马,冬则入山,居土穴,牛畜多冻死,······地多积雪,惧陷坑井,骑木而行。
北室韦人为什么要“骑木而行”呢?客观上有这个必要,也有这种可能。因为吐纥山地区雪下得很大,积雪很深,甚至可以将马匹淹没,深坑井陷之处积雪就更加深了,所以“骑木而行”才有必要;而有可能,则是指滑雪需要山势具备一定的高度,也就是有落差,绕山而居的北室韦人,外出狩猎免不了下山越沟,这就为“骑木而行”提供了可能。

公元七世纪上半叶成书的《隋书》记载证明:蒙古高原的森林部落北室韦人与公元618年以前就已经“使用滑雪板”滑雪了,而且想行即行,想止即止。

我们并不能用文字记载去和遗物、岩画作比,从逻辑上来说,也是事实先于记载,不过,《不列颠百科全书》中也有10世纪和11世纪北欧Viklngs人使用过滑雪板的记录。历史学家欧劳斯·玛格努斯(Olaus Magnus)记载过关于穿滑雪板的拉普兰人滑雪快速追捕猎物的事情;滑雪也在挪威神话中出现,乌勒(Ull)是滑雪神,翁都尔迪斯(Underrldis)是滑雪女神。



2005年,阿勒泰市汗德尕特蒙古民族乡墩德布拉克河上游沟谷中发现四座岩棚,内壁刻有岩画,多为狩猎场面,其中一幅岩画上,一排7个人,其中有4个人尾随牛马等动物,3个人弯腰撅臀,手里拿着一根棍子,专家学者们称它为单杆,像是在做着滑雪动作,脚下踩着一个长条形物件,应该就是滑雪板。
学者们从考古、草原文化和岩画角度推断出画面表现的是一组脚踏滑雪板,手持单杆滑雪的狩猎人,其年代可上溯至距今1~3万年的当地“旧石器时代晚期”。这是一次可喜的考古发现,因为它将人类滑雪起源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4000年左右。

2006年1月16日,阿勒泰宣布“中国新疆阿勒泰是人类滑雪最早发源地”,并确定每年的1月16日为“人类滑雪起源地纪念日”,并且在纪念日这天,阿勒泰举行“新疆阿勒泰古老毛皮滑雪比赛活动”,古老滑雪比赛至今已经举办了十三届。
2015年,中国、挪威、瑞典、芬兰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30余位滑雪历史研究专家联名发表了《阿勒泰宣言》,阿勒泰作为人类滑雪发源地这一观点再次广泛得到国际公认。

Tips:
哈萨克人称“毛皮滑雪板”为“察纳”,这种古老的雪地出行工具,用松木做板芯,滑行面用马小腿皮包裹,被认为是人类最古老的滑雪板之一。